血液病多为重症,但记者走进明基医院住院部6楼的血液科病房时,却感受不到压抑和凝重。在这里,“潜伏”着一支“陪聊义工”小分队,多年来一直坚持义务陪着血液病人聊天“思考人生”,帮助不少人度过了患病的情绪崩溃期。昨天,明基医院血液病之家成立,扬子晚报记者从活动上意外得知,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位“陪聊义工”已经整整“陪聊”10年,而且还曾经是位白血病患者。
“陪聊义工”让患者保持淡定
病房里不光有医生护士,还有“陪聊义工”。在明基医院血液科,“陪聊义工”并不是个新名词。素不相识的人,却能安静而耐心地坐在患者的病床边,俯下身子轻声细语和患者拉起家常,陪着“思考人生”。这样的场景在血液科病房里经常出现。19岁的女孩小周也是这支“陪聊义工”小分队的成员之一。“血液病都比较严重,基本上就是和死神在赛跑,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很多人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慰他们保持淡定。”小周这样描述自己的“陪聊工作”。
当然,这样的“陪聊”肯定是免费。“我掌管的科室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康复了的病人都要承担起义务宣传员的责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鼓励那些正在忍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和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的患者家属,给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明基医院血液科主任李东告诉记者。不光有医护人员进行照料,也有“陪聊义工”的劝导,病床上的病人如果没有在接受治疗,大多互相聊着天、交流病情,平静的表情、平淡的语气,让人感受不到他们正饱受疾病的折磨。陪伴在侧的家属们脸上也找不到焦躁不安和愁云惨雾。
白血病义工“陪聊”10年
“我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挺过最困难的时候,就有希望走下去。”李东主任给记者拉来一位面色红润的阿姨邵芳,精心打扮的她还涂上了口红。作为“陪聊”时间最长的一位义工,邵芳在明基血液科病房里已经整整和患者们拉了10年的家常。“我自己也曾经是位白血病患者,曾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当初治疗中的辛酸痛苦与感动,让我对‘义工’这份工作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可能是“陪聊”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邵芳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邵芳说,自己在患病初期也曾经有过“情绪崩溃期”。虽然亲弟弟和自己的配型是“全相合”,但对于血液病的恐惧还是让自己无法坦然面对。“我患病的时候孩子才一岁都不到,有一天李主任竟然把我儿子抱到了我的床边,还开导我,‘你不能让孩子长大后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了妈妈。’”看着年幼的孩子,邵芳豁然开朗。在无菌舱里呆了99天,邵芳获得重生。因为到医院复诊的次数比较多,邵芳的儿子甚至喊李东“院长妈妈(李东亦为明基医院党委书记)”,而邵芳只要一有空,便回到明基,陪着病房里的新病人聊聊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血液病患者度过“情绪崩溃期”。
小组已有近80人参加
邵芳告诉记者,自己“陪聊”过的一位退伍小伙让自己印象十分深刻。“小伙子还当过兵,退伍第二天就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性格内向的他一开始还不愿意相信。”年龄比小伙大了一轮的邵芳成了小伙子的“知心阿姨”,甚至当小伙子进了无菌舱后,邵芳还通过探视舱的电话给小伙加油打气,“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所以,一定要加油。”
如今,这位小伙已经成功战胜了白血病,还和心爱的女友顺利结婚。“给病人加油打气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报喜不报忧。和病魔抗争的痛苦基本上是不和他们讲的。”作为“陪聊义工”的“元老”,邵芳已经总结出了“陪聊”安慰病人的一套方法。“坚持下去的勇气对于治疗是多么重要。所以我经常会主动探视病友,当得知有捐髓者临时弃捐后,我会主动打电话进行劝告,告诉大家捐髓是有爱心的行为。”
李东主任欣喜地告诉记者,这支由自己亲手组建起来的“陪聊义工”小组已经拥有了将近80人的团队,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曾经的血液病患者,都是靠着自己的意志和互相鼓励打气存活下来,而且生活得很好。
通讯员 李娜
扬子晚报记者 杨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