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院介绍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新闻中心
明基APP
就诊指南
保险信息
健康园地
活动公告
教学科研
护理风采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众品牌螺旋藻产品铅超标高达820% 南京市场卖得挺火

2012-04-09 14:04:53     本站编辑     本站原创     2604次

摘要:前两天,南京的温度很高,“春困”袭倒一大片人,周围的朋友打电话给我,“怎么样可以让自己精神倍爽?”我笑了,“需要吃点补品了。”“吃什么,螺旋藻?”朋友脱口而出。“可以吧,现在挺流行的……”可是,昨天网上的一则消息让我以及我周围的朋友都傻眼了:众多品牌的螺旋藻产品重金属超标。

前两天,南京的温度很高,“春困”袭倒一大片人,周围的朋友打电话给我,“怎么样可以让自己精神倍爽?”我笑了,“需要吃点补品了。”“吃什么,螺旋藻?”朋友脱口而出。“可以吧,现在挺流行的……”可是,昨天网上的一则消息让我以及我周围的朋友都傻眼了:众多品牌的螺旋藻产品重金属超标。

  为什么被公认的“补品”突然变成了“毒品”?昨天,金陵晚报记者展开了深入采访。

 

  消息曝光

  众多螺旋藻重金属超标

  市场销售的“蓝帽”螺旋藻是否“铅超标”?新华社记者拿去送检。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药店、超市、商场的保健食品专柜,记者购买了8大品牌的螺旋藻“蓝帽”产品。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的多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均显示,在8个送检样品中,有6个样品的铅含量严重超标。其中,“尤维斯”超标20%;“绿A”和“清华紫光(金奥力)”均超标80%;“圣奥利安”超标200%;“康特力斯”超标820%。

  南京市场

  螺旋藻卖得挺火

  昨天,记者在南京市场发现,螺旋藻仍然热卖。

  记者先来到瑞金路上一家大药房,“螺旋藻类卖得挺火的,价格也适中,一盒600g的螺旋藻片就卖200块,非常热销。”营业员说。在瑞金路一家大型超市的营养专柜,推销员说,像清华紫光这些品牌螺旋藻卖得很好,“螺旋藻片对人体非常好,且不含任何化学成分。”

  厂家回应

  螺旋藻片符合质量标准

  昨天,记者致电一家著名品牌的螺旋藻公司,该公司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的螺旋藻性质很稳定,销量也不错。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随后,记者在他们官方微博看到了相关说明。

  该公司说明表示,作为一家上市企业,公司严格按照国家保健食品GMP标准进行生产,具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公司对所生产的螺旋藻片每批都进行自检,检测结果均符合质量标准;同时,公司定期将螺旋藻片送往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所有检测结果均符合质量标准。

  另外,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通知,该公司螺旋藻片经由珠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3月3日抽样,送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公司螺旋藻片符合质量标准。该公司也希望有关监管机构尽快将检测结果予以公布。

  南京药监

  要求下架被通报螺旋藻

  昨天,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化处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与国家局省局保持密切联系,跟踪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已经向各区县下发了相关通知。

  该负责人说,南京只有一家厂家生产螺旋藻,他们将加大辖区内螺旋藻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另外,他们要各区县局对市场上销售的螺旋藻产品开展监督检查。对国家局通报的螺旋藻产品,要求经营企业下架,等待后续处理。

  “铅超标”会导致中毒

  “铅超标”会给健康带来怎样的危害?昨天,南京明基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叶民说,“铅超标”会中毒。叶民说,铅最容易影响的是小孩子神经发育、视力,严重的会出现精神症状。曾有报道披露,在加油站、大马路附近住的小孩血液里铅含量会超标,病人会出现智力下降、癫痫发作等情况。因为现在很多是含铅汽油,这对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是有影响的。对成人来说,铅中毒是一个由量到质的变化。轻微的量一般人能代谢,但一旦超出肝脏解毒酶的分解范围,铅就会随血液到人的脑中,并沉积下来,引起癫痫发作,类似于帕金森的锥体外系疾病。病人会出现肢体震颤、步态障碍、肌强直、吞咽等问题。

  保健品铅超标谁之过?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蓝帽”审批的背后,存在着一条从申报企业到中介机构、再到审批部门的利益链条。

  据某螺旋藻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该企业平均每个“蓝帽”产品的中介申报费为30万元至50万元,迄今共花费1000多万元。“有些中介的老总一年能挣几千万,钱从哪儿来?从审批服务中来!”“科尔天使”报价:申报维生素类,收费12万至20万元;申报调节免疫力功能类,收费28万至30万元;申报降血脂功能类,收费42万至45万元。国家食药监局数据库显示,这两家中介自行申报的大部分产品的确获批“蓝帽”标志。

  探访中,“科尔天使”“康维安”等中介机构的员工也“叫屈”:向申报企业收取的“技术服务费”,有相当部分被检测部门或审批部门“权力寻租”了。

  “在审批的样品检测环节,一些检测机构发现检测结果有问题,会给关系好的中介或申报企业打电话,暗示哪儿出了问题。这时,中介或企业赶紧把钱递上,检测机构就会对数据做相应调整。”中国保健协会相关负责人透露说。 本报记者 李花 通讯员 刘洋

 


分享到:


本网站使用cookies,您继续访问本网站,表示您同意网站使用cookies,详细请见我们的 隐私策略

确认
Baidu
map